商品別名 |
袁大頭,孫小頭,紀念幣,清幣 |
面向地區(qū) |
全國 |
品牌 |
其它 |
材質(zhì) |
銀 |
擺掛形式 |
擺飾 |
表面工藝 |
印刷 |
尺寸 |
80*38cm |
風格 |
田園 |
工藝 |
雕刻 |
是否可定制 |
是 |
適用場景 |
家居 |
紋飾圖案 |
樓閣亭榭 |
造型 |
動物 |
袁大頭是民國時期主要流通貨幣之一,“袁大頭”是對袁世凱像系列硬幣的口語俗稱,嚴謹點說叫“袁世凱像背嘉禾銀幣”。北洋為了整頓幣制,劃一銀幣,于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頒布《國幣條例》十三條,決定實行銀本位制度?!秶鴰艞l例》規(guī)定:“以庫平純銀六錢四分八厘為價格之單位,定名為圓”,“一圓銀幣,總重七錢二分,銀八九,銅一一”,“一圓銀幣用數(shù)無限制”,即以一圓銀幣為無限法償?shù)谋疚毁J幣。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于1914年12月及1915年2月, 先后由造幣總廠及江南造幣廠開鑄一圓銀幣,幣面鐫刻袁世凱頭像,俗稱“袁頭幣”或“袁大頭”。
鑄造跨度從1914年至1929年,總發(fā)行量超過7.5 億枚。該系列幣分別重26.6克、13.3克、5.3克和2.6克;成色分別為89.1%、84.5%、80.4%和82.5%;該幣的外環(huán)主要是直齒邊,另外,還鑄有少量工字邊和花齒邊。清代國幣稱為龍洋,以銀幣為主幣,主要有光緒元寶、宣統(tǒng)元寶、大清銀幣等,總重量為(26.3--27克),含純銀六錢四分八厘(25.7856808克),其含銀量90%進行鑄造。
清朝滅亡之后,1912年4月袁世凱出任大。北洋鑒于當時鑄幣、紙幣十分復(fù)雜,流通的中外貨幣在百種以上,規(guī)格不一,流通混亂,折算繁瑣,民眾積怨,同時也想借助貨幣改制以解決軍費問題,便決定鑄發(fā)國幣。袁世凱為了提高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把他的頭像鑄于幣面,“袁大頭”由此而來。
1914年2月7日,袁世凱以大令形式公布了《國幣條例》及《國幣條例施行細則》,其主要內(nèi)容是規(guī)定錢幣的鑄造發(fā)行權(quán)歸民國所有,原先的各個官局所鑄造發(fā)行的1元銀元,由民國兌換并改鑄,在一點的時期內(nèi),承認它們的價值等同于國幣1元的價值。國幣中的主幣是1元銀元,其重量是庫平純銀6錢4分零8毫(6.408錢),材質(zhì)是銀占89%,銅占10%,錫占1%,一枚成品銀元的重量是7錢2分。規(guī)定國幣種類有銀幣4種(壹圓、中圓、貳角、壹角)、鎳幣一種(五分)、銅幣五種(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正面鐫袁世凱側(cè)面頭像及發(fā)行年號,背面鑄嘉禾紋飾與幣值?!秶鴰艞l例》公布同年先在天津造幣廠鑄造“袁大頭”壹圓銀幣,后在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陸續(xù)鑄造。 [2]
北洋造幣廠
當時錢幣的換算關(guān)系和人民幣一樣,以十進位,1元等于十角,一角等于十分,一分等于十厘。自從《國幣條例》公布以后,天津造幣廠就開始鑄造袁大頭1元銀元,后來,南京、廣東、武昌等造幣廠也都開始陸續(xù)鑄造發(fā)行袁大頭銀元。由于袁大頭1元銀元幣型規(guī)整,圖案新穎,有明確的重量和成色,容易識別,因此,袁大頭銀元很快就被老百姓接受,并很快在全國的范圍內(nèi)流通。因袁大頭壹圓銀幣幣型劃一,成色、重量有嚴格規(guī)定,很快受到了社會認同和接受,在國內(nèi)金融市場上逐步取代了清朝的龍洋,成為流通領(lǐng)域的主幣。
蘇州觀古文物有限公司 7年
———— 認證資質(zhì) ————
最近來訪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