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當今世界,地球人認知度高的寶石是什么?很多人反應一定是鉆石。的確,鉆石當之無愧是今天的“寶石”。但或許很少有人知道,世界上座鉆石礦其實直到1871年才被發(fā)現(xiàn)。換句話說,人類真正有規(guī)模地開采加工鉆石的歷史,滿打滿算也不過區(qū)區(qū)三。那么,追溯人類的珠寶史,在鉆石之前,地球人認知度高的寶石又是什么呢?
這回恐怕就未必所有人能夠準確回答出來了,答案是瑪瑙。
中國古籍中記載,瑪瑙來自西方,可見的文獻有三國曹丕的《瑪瑙賦》等。古代中國人所稱的西方,其實就是現(xiàn)在的印度。唐僧西天取經(jīng),去的也是印度,而不是現(xiàn)在地理學上的西方。現(xiàn)代地理學的西方,如果以中國為坐標的話,應該直接就往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去了,差得就遠了。由此推測,古代中國的瑪瑙,開始可能是從印度傳入。在許多佛經(jīng)典籍中,瑪瑙也是佛家七寶之一。這些也佐證了瑪瑙作為寶物在印度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淵源。
漢代以來的中國歷史文獻,多有周邊鄰國呈貢寶物的詳細記載。其中,常見的除了有玳瑁、珍珠、龍涎香、降真香、迦南香這些珍奇外,另一種出現(xiàn)頻率多的寶物就是瑪瑙了。
《圣經(jīng)》中關于瑪瑙又有些什么說法呢?讀過《圣經(jīng)》的人都知道有個圣城叫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城墻,就是大家熟知的哭墻,是朝圣者必去的地方。根據(jù)圣經(jīng)《啟示錄》記載,耶路撒冷城墻的基座用了十二種寶石修砌,其中一種寶石就是紅瑪瑙。而在舊約《出埃及記》中,瑪瑙被視為是“火之石”,也有關于主將瑪瑙贈予摩西和佩倫佩戴的描述。
瑪瑙的化學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硅。多數(shù)瑪瑙都是由于火山噴發(fā)形成的,所以它們往往散落在地球表面。遠古時代,人類還沒有學會挖地三尺開礦掘?qū)?,古人在大地上勞作,打魚撈蝦種稻放牧,一不小心就能在地上撿到一塊瑪瑙。人類的原始審美取向,喜歡色彩艷麗的東西,東西方皆然,而瑪瑙恰恰就是世界上顏色豐富艷麗的寶石。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古人偶然在河邊撿到一塊瑪瑙,一看這玩意妖艷無比,簡單磨一磨就燦爛如花,亮瞎一大片,于是或獻之于部落,或私自留下佩戴于身,視為寶物。而瑪瑙又剛好是全世界分布廣泛的寶石,世界各大洲幾乎都有豐富的瑪瑙礦藏。所以古人撿到瑪瑙,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是高概率事件??梢哉f,瑪瑙能成為全人類早普遍認知的寶石,簡直就是上帝的安排。
文物鑒定作為文物學的核心架構,對文物收藏與文物保護等工作的開展起到直接影響?;诳茖W技術的全面普及化,文物鑒定工作也嘗試融入高科技技術手段,用以提升文物鑒定的可信度、公信力以及準確性?,F(xiàn)代科技可有效打破傳統(tǒng)鑒定限制,依據(jù)科學且合理的鑒定原則,結合客觀、全面分析的層面,文物鑒定結果的真實性。本文將針對文物藝術品科技檢測技術的應用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總結。
文物藝術品;科技檢測技術;應用
文物鑒定是指以科學方法的輔助運用,結合分析辨識等手段,對文物年代和真?zhèn)?、價值、用途與質(zhì)地實施鑒定。而現(xiàn)代科技文物鑒定涉及真?zhèn)巫R別和年代判定兩個層面。尤其在年代判定中,作為文物考古斷代的核心手段,對其歷史文化解析起到關鍵作用;真?zhèn)巫R別中現(xiàn)代科技可有效降低其難度,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鑒定效果。
目前國內(nèi)有不少的博物館(院)、科研部門、鑒定評估機構,在科技檢測服務于文物藝術品鑒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工作,還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
科技檢測技術在文物藝術品鑒定中的應用現(xiàn)狀
光探傷成像系統(tǒng):可以利用
光穿透(不同材質(zhì)、部位、厚度)器物時因透過x光強度不同所形成的灰度差而成像。該方法幾乎適用任何質(zhì)地的文物或藝術品,屬無損分析鑒定。對青銅器、古陶瓷、書畫(壁畫、油畫)可做分析鑒定。如對青銅器(X光片)可做鑄造結構、(模糊或銹層下的)紋飾、銘文、修補痕跡做分析,對造假特征易辨識,易做出真?zhèn)闻卸?。對古陶瓷和書畫亦如此,尤其對古陶瓷的修補、模糊圖案紋飾;書畫的繪畫特征、模糊或隱藏圖案的揭示均有重要作用。
熱釋光光釋光年代測量儀:可以用于對古代陶器、瓷器(三彩器)的年代測定或真?zhèn)舞b別。陶瓷器中一般含有石英、長石、方解石等礦物顆粒。陶瓷器后一次高溫受熱(如燒造)時,上述礦物中高能級中的電子向低能級躍遷并產(chǎn)生釋光而清零。之后,在宇宙射線和埋藏土壤中放射性元素射線的不斷輻照下,陶瓷器接收總吸收劑量,大量電子重新躍遷到高能級。測定陶瓷樣品時,用人工(高溫)加熱或光激發(fā),使電子重新從高能級躍遷產(chǎn)生光釋光,測量光釋光強度獲知陶瓷器的總吸收劑量,而對特定年代和埋藏環(huán)境的陶瓷器,其年吸收劑量率為常數(shù)。于是,陶瓷器的
元代時期的玉器在制作工藝上延續(xù)著前朝工匠的技藝水準,吸收和繼承了宋、金的鏤雕技藝,同時將玉器的浮雕琢磨技法發(fā)揚光大,關鍵是在側面雕琢的工藝技能也被運用得出神入化。在玉器的圖案紋飾中,延續(xù)著游牧民族喜愛的花鳥山水紋飾,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許多螭虎、海獸等,制作精美,時代特色。元代社會各延續(xù)唐宋的收藏習俗,特別是玉器的收藏,這一點可從元代畫家朱德潤編輯的《古玉圖》玉器圖錄中窺見其盛況。在考古的歷史發(fā)掘中,通過山西大同馮道真,安徽安慶范文虎,江蘇吳縣呂師孟和蘇州張士誠父母墓等墓葬出土的元代玉器可以見其一斑。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及各省市博物館也收藏了不少元代的傳世玉器,有一部分玉器制作水平頗高,足以反映元代制玉藝之發(fā)達。
元代玉雕,有精有粗,精工處讓人嘆為觀止;粗狂之處氣勢如虹,波濤洶涌,一瀉千里。
元代 春水玉佩 《中國古代玉器藝術全集》
元代 羊脂玉春水 李更夫玉器鑒定全集
上下兩件“春水玉” 對比,“海東青鳥啄鵝”是羊脂白玉,精雕細琢。
元代 春水玉飾 江蘇無錫大浮鄉(xiāng)錢裕墓出土
而下面這只出土的玉質(zhì)與琢工,就粗獷多了。
元代玉雕的飛禽喜張鵬展翅,這是元代鳥紋之特征。
元代 青白玉鏤空鳳穿花壁 故宮博物院藏
這件“鳳穿花”中,穿花鳳鳥口含花莖,亦有展翅飛翔狀。
元代 丹鳳朝陽玉佩 李更夫《玉器鑒定全集》
“丹鳳朝陽”是元代玉雕中的一件,不僅琢工細膩,造型優(yōu)美, 尾部所雕“火云紋”, 十分特殊,彌足珍貴,是不易多得的藏品。
元朝時期的“帶板”,采用鏤雕的“戲獅圖”者不多,此器采用的是雙層鏤雕法,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