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貨:這種就是來自土里面的物件了,既然是土里面,那土里面的物質(zhì)是很多的,那當(dāng)然少補(bǔ)了土、水、和各種無機(jī)物、鹽類,既然有水就容易和銅形成銅綠,也就是很多新人說的“銹”,其實這個東西叫碳酸銅。所以這種銀元很多都是滿身是土、“銹”啊什么的,并且呈現(xiàn)的是整個幣面發(fā)布較為不均勻,因為土里面的的環(huán)境各個位置很難一致。
銀元起源于15世紀(jì),始鑄于歐洲,俗稱“洋錢”、“花邊錢”或“大洋”,是銀鑄幣的通稱,是世界上銀本位制國家的主要流通貨幣,大約在16世紀(jì)(明萬歷年間),銀元流入中國。
乾隆58年(1793),中國中央在西藏鑄行“乾隆寶藏”銀幣。道光年間,臺灣福建等地也曾仿制銀圓,稱為銀餅。光緒16年(1890年)開始正式鑄造銀元“光緒元寶”(即龍洋),各省紛起效尤。民國時期建立銀本位貨幣制度以后,也以銀元作為主要流通幣。銀元是近代幣收藏的重要幣種之一。
如何鑒別袁大頭的真假
“一稱二量三聽四看”
1.稱:袁大頭的重量為26.8g,直觀的就是測重量,可把真銀假幣以外的假幣全pass掉。
2.聽:這其實是輔助方法,因為除了銀,其實銅、鐵、合金的都能吹響。
3.量:袁大頭的直徑為39mm,厚度為3mm。若重量沒毛病,可直接經(jīng)過直徑判斷是不是假幣。
4.看??淬y色,主要就是看包漿、色澤和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