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中名貴的釉色當為中國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豬油白”、“象牙白”。這種釉色勻薄純凈,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對光照看,釉中隱現乳白或微透粉紅,也是明代德化窯白瓷的釉水系特色的乳白釉。到了后面也就是清代至民國初期這個時期,因原料配比發(fā)生變化,釉色在白中微閃青色,但仍然是光潤明亮的。而現代仿品的釉色常作乳黃或米黃,且滋潤度較差,沒有玉質感,真品重要的就是有玉質感。
此尊德化渡海觀音法相慈祥,清雅靜穆。其寬額豐頤,雙目低垂,眉間白毫,福耳垂掛,頭微左傾,發(fā)髻高盤,簪頭作如意云形。觀音上身袒胸飾蓮花瓔珞,下身衣褶輾轉自若,雙手拱藏袖中,衣袂翩翩,并跣足踏一寶瓶,瓶中蓮花于波濤洶涌中時隱時現。整體線條流暢,飄逸柔美,動靜相兼。釉色瑩亮溫潤呈象牙白,像背鈐有方形陰文篆書「何朝宗印」四字。
仿品由于是模型注漿后分段安裝而成,那么就能了解到注漿成形工藝制作的出來的會有瓷漿流動紋路且通常呈垂直狀,釉色呈奶白色,用放大鏡觀察也看不到有氣泡,沒有真品腴潤悅目的特征,而且胎體過于輕薄。給人感覺過于死板,毫無生機猶如印刷制品,造型往往都是千篇一律的。而反觀真品是因為手工制作,在捏界面處一般都留有手工捏制的痕跡,且很多人不知道底內墻常常會留下手指按捏或者竹片按壓的痕跡,這是判斷其中的一個依據,第二點則是大師所做,能被稱為大師肯定是有其功力所在,讓世人所能對其作品持恭敬及仰望態(tài)度,在同一紋式同一對稱物體造型仔細觀察時,你都能觀察出其細微變化,而也正是因為這種細節(jié)變化才反映出作品的真實性,大師的作品都是栩栩如生帶有靈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