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駢三氮唑是雜環(huán)化合物,與銅及其鹽類能形成穩(wěn)定絡合物,在銅合金表面生成不溶性且相當牢固的透明保護膜,使銅雕病被抑制并穩(wěn)定下來,防止水蒸氣和空氣污染物的侵蝕。用蒸餾水和甲苯、丙酮等有機溶劑,清除銅雕佛像表面泥土油污,然后浸入苯駢三氮唑酒精溶劑中進行滲透,即可形成絡合物保護膜。但苯駢三氮唑易受熱升華,失去保護作用,所以后應在銅雕表面涂一層高分子材料,做封護膜。
1989年11月,紐約蘇富比拍賣了一尊明代鎏金彌勒銅佛像,為8萬美元,結果以21萬美元成交。 2004年秋季,德國納高拍賣會上,一尊估價為6萬至8萬歐元的明永樂銅鎏金觀音銅佛像,以高出估價近4倍的22萬歐元成交。
佛像藝術品具有特的藝術魅力,佛家高深的哲學、美學思想集中凝聚在佛像里,可以說每一件都包含了古人的藝術生命力,比如明早期的漢傳佛家造像,身材比例比較適中,身軀飽滿結實,線條簡潔流暢,豐腴而不虛,近人而不俗。造像胸部、腹部的起伏和平簡的外衣形成對照,富有整體感。從造像的風格上來看,更加貼近了生活。從造型配飾上看,菩薩基本上是袒露上身,下著大裙,肩上搭有帔帛等等。服飾貼體而輕柔,視覺效果非常逼真。藏傳佛家造像,內(nèi)地宮廷的造像注重整體鎏金上光,藏地的佛像則注重遠視效果,喜歡鑲嵌各種礦物,包括綠松石、青金石等,有的只在臉部鎏金或貼金。而同為藏地造像,受克什米爾風格影響的造像,多以黃銅鑄造,澄黃亮麗,他處少見。同時,眼與白毫常以白銀鑲嵌,唇部和衣紋喜歡用紅銅鑲嵌,使整體造像顯得非常華麗。而現(xiàn)在的佛像只有技術支持,神韻卻很難做出來。因此,需要收藏者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力。因此,金銅佛像的思想和藝術精神內(nèi)涵才是被看重的,藝術價值決定它的經(jīng)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