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出手需謹慎,市面上套路太多了,今天給大家看一下一些不同版本錢幣的真實市場價值,有些少見的版本也才是幾千元的拍賣價值。收藏出手需謹慎,網(wǎng)絡上動不動就是幾百萬千萬的錢幣評估價值需要懂得去區(qū)分真?zhèn)危灰狭藙e人的陷阱。都是錢幣,但是面值不同,大小不同,字體不同,年代不同,這些都是影響錢幣市場價值評估的因素,理性收藏,理性出手,切勿輕信網(wǎng)絡謠言!
清代時期的小銅錢,常見的有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乾隆通寶、嘉慶通寶等。對于收藏者來說,這些小銅錢的價值并不完全相同,部分小銅錢值錢的原因有:存世量。如果一種小銅錢的存世量很少,那么它的價值就會相對較高。品相。小銅錢的品相也是影響其價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枚小銅錢保存完好,銹蝕程度低,輪廓清晰,那么它的價值就會比品相差的小銅錢要高。版本。不同版本的小銅錢其價值也會不同。例如,有一些特殊版本的小銅錢,如反葉版、正葉版等,這些版本的收藏價值會比普通版本的小銅錢要高很多。具體來說,普通版本的小銅錢價格從幾十元到上千元不等,部分特殊版本的小銅錢價格會更高??滴跬▽毜膬r值因版本、存世量、品相等因素而異。普通康熙通寶存世量較大,有北京中央寶泉寶源局和各個省局鑄造的,每個省局背文不同,后人為了收集方便,編了“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的歌謠來記憶。一般來說,在品相、錢幣本身沒有缺陷的情況下,京局和普通背字的單價在20到100元不等,如背東、背浙等。但也有一些特別的版本,如羅漢錢,價格會比較高。
乾隆通寶在我們的錢幣收藏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錢幣,一般來說,品相比較好的普品市場價值在二十元左右,如果是美品的話估計還會更高一些。乾隆通寶的價值也受版本的影響,有些版本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例如,雕母和母錢這兩種錢幣數(shù)量較少,品相好的收藏價值可能會達到數(shù)百萬元甚至,五帝錢是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皇帝的銅錢,據(jù)說有擋煞、防小人、避邪、旺財?shù)裙π?。目前市場上所見到的五帝錢大部分是仿品,真正到代的五帝錢價格較高,市場上的真品數(shù)量也不多。一般來說,保存完好的五帝錢的價格從幾百元到數(shù)千元不等,具體價格還要根據(jù)其品相、年代、鑄造工藝等因素來確定。
順治通寶光背錢市價100左右,光背錢版別比較多,一般有常川順等,川順,斜川順,單點通,雙點通,爾寶,缶寶,連水治,異書等版別,其中連水治版市價較高,約在1000以上。山西大同扼晉、冀、內(nèi)蒙古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改大同路為大同府,隸屬山西行中書省。洪武九年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此后管轄域不斷擴大,管轄范圍東至北京的居庸關,西起黃河轉彎處的偏關,東西延綿千余公里,南北亦有數(shù)百公里。其范圍之大,為明代的九邊。到了崇禎朝末年,陜西延川人姜瓖時任鎮(zhèn)朔將軍印大同總兵官,此時大同地區(qū)所使用的流通貨幣是北直隸京版標準錢,直徑26.7毫米,5.2克。該錢端莊周正,是崇禎通寶中較為規(guī)制的一種。
明末爆發(fā)了以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為的農(nóng)民起義,進而席卷中原地區(qū),成燎原之勢。起義軍與明朝在反復較量中,也波及到姜瓖所鎮(zhèn)守的大同。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闖王李自成親率主力進破汾州(今山西汾陽),分向潞安(今山西長治)、河曲、靜樂,遂長驅(qū)太原陷之,然后北向大同。大同總兵官姜瓖見情勢不妙,秘密派人送上降表,有意歸屬大順起義軍。據(jù)《甲申傳信錄》載:“闖軍遂入城,定之。綁姜瓖至,定其叛國之罪,欲斬之,奉闖將張?zhí)炝談襻?,未戮。”三月六日,李自成離開大同時留下張?zhí)炝铡⒖绿煜?、張黑臉掌控大同,而姜瓖雖然仍被封為總兵,但已無實權。此時大同地區(qū)流通的是起義軍大順政權的鑄幣“永昌通寶”西安版,直徑24.5毫米,重4.11克。李自成北京,明思宗朱由檢自縊煤山,明王朝覆滅。進入京城的李自成為瓦解明軍殘余勢力,多次遣使招降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吳三桂起初有意歸順,率軍離山海關進京,行至半路時得知其父吳襄在京遭農(nóng)民軍拷掠,于是打著為崇禎帝復仇旗號,拒降李自成,還師山海關。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zhàn)役”,吳軍漸漸不支,迫于時局,吳三桂乃降于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lián)手擊潰大順軍。李自成率殘兵逃回京城。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隨即將吳三桂一家老小全部抄斬。次日,李自成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率軍退出北京城。本來就不被大順政權重用的姜瓖有了自己的想法。崇禎十七年四月清將吳惟華率兵進攻大同,六月初六,姜瓖率親信撲向帥府將大順起義軍守將柯天相、張?zhí)炝盏葰⑺篮?,投降清英親王阿濟格,仍舊被委以總兵職務,并協(xié)助清軍鎮(zhèn)壓陜北大順軍高一功部。
從目前的出土和錢幣研究上看,順治通寶背右“同”錢,字體書法、形制大小均與崇禎通寶北直隸京版小平錢別無二致,其中有一種版式,“順治”兩字碩大,與“通寶”二字相比有失比例,此版應為大同局的早期鑄錢,泉友稱之為“巨字同”版,直徑25.8毫米,重3.45克。它以崇禎北直隸京版光背錢為藍本,將其祖模的“崇禎”二字改為“順治”后翻鑄造而成,故其文字比例失調(diào),而到了中后期面文比例又逐步協(xié)調(diào)改善。順治背右“同”錢的版別變化是改祖模鑄造方式的一個典型案例。從目前面世的實物來看,又分為巨字同、標準版,開口同、闊頁順、臨版右同等諸多版別。其中“臨版開口同”,直徑26毫米,重3.65克。值得一提的是,2010~2013年大同地區(qū)集中出土了大量的順治通寶錢,不僅有典型的背右“同”錢,而且還出土了一些與之面文一致的背左“延”錢和背右“戶”錢,直徑24.6毫米,重3.42克。按照有關清史檔案及錢幣學理論所說,背“延”字錢應代表的是順治三年開爐鑄造的延綏局制錢,背“戶”錢則是戶部寶泉局早在順治元年就在北京開鑄的錢幣。這兩局的鑄錢面文與右“同”版面文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在我們的市場上面經(jīng)??梢钥吹角宕鷷r期的錢幣,經(jīng)常可以看到就是一些方孔的錢幣和機制通寶這兩種版本的錢幣多一些。通寶來說就是我們清代時期早期來說都是比較常見的版本,清軍入關以來我們對于錢幣鑄造都是有變化的情況,早期順治時期的錢幣看起來也和我們明代晚期發(fā)行的錢幣一樣。不過它每一年都有改進,這個也是為何我們今天在市場上面看到的順治通寶的版本有很多種版本,有的價值比較高一些,有的價值相對來說就是一般了,不過對于我們順治通寶來說它的收藏價值也是有一定的變化。通寶來說也是我們市場上面非常常見的一種錢幣,通寶的版本也是非常多,基本上清代時期的每個時期都有發(fā)行過通寶這種錢幣,清代時期的通寶來說是有很多個鑄造局來鑄造的,每個鑄造局來說都是我們市場上可以看到的,有的鑄造局鑄造的錢幣比較少見,有的鑄造局鑄造的錢幣相對多一些,其實像這種小銅錢來說它們的收藏價值不會很高,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經(jīng)常下地的時候都能見到這種錢幣,一般就是乾隆、嘉慶、道光、康熙、順治這幾種錢幣比較常見一些。對于這種錢幣來說就是寶泉和寶源這兩個鑄造局的比較常見。這種錢幣就是比較容易在市場上面看到的錢幣。
乾隆通寶想必很多人都見的,這種錢幣我記得小時候在地面也能撿到幾個。相對來說這種錢幣價格一般不是很高,當然它也有很多版本,有些版本的價值也比較高,比如這類錢幣的大樣價格就比一般的小銅錢的價格要高很多,而且一般乾隆通寶品相好一些的都可以和康熙、雍正、嘉慶、順治這四枚錢幣串在一起組成五帝錢,這樣乾隆通寶的價格也在這種整體的價格種上漲了好多。乾隆通寶雖然比較常見但是你不注意也很容易弄掉,我記得我自己收藏了幾枚現(xiàn)在就找不到估計是找不到了。所以這種小銅錢保存也是要細心的。乾隆通寶里面有一個版本就是山底隆錢通寶。山底隆就是隆字下面的生字變成山字也算是乾隆通寶里面一種異品,這枚錢幣就是由兩個造錢的局制造的,一個寶泉局、另外一個是寶源局。這兩版才有山底隆的錢幣,這款錢幣是嘉慶在乾隆60歲大壽的時候為了給乾隆祝壽額鑄造的一種錢幣,寓意就是希望乾隆壽比南山所以將這個生字改成了山字,也有可能是怕乾隆把自己的太子之位廢除掉,所以用這種方法來討好乾隆。古代的權力斗爭有多么恐怖,看那些宮廷電視劇就可以了解一些了。所以現(xiàn)在收藏市場上面很多藏友找乾隆通寶都喜歡這種山底隆的樣式。這枚錢幣的話應該也算是壽錢了吧,就好像康熙的羅漢錢一樣。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只要是君王作壽制造的錢幣價格就比普通版本的價格要高,是不是沾了龍氣的錢幣就是不一樣。隆通寶中的山底隆的價格比起一般的普通版本的價格要高很多,一般品相的山底隆的市場價格都要上百了,品相好的估計價格就更高了。如果是那種大樣的山底隆的價格應該是過千了,但是也要根據(jù)錢幣本身的品相和包漿來判斷,因為這類錢幣價格相對來說比較高,所以市場這種銅錢的仿品也是有的,畢竟仿制這種錢幣的成本不高,現(xiàn)在科學技術仿制起來還是相對容易的,所以在進行購買的時候要看清楚。選擇收藏這種錢幣的時候,我們盡量去挑選那些品相好,包漿比較老的進行購買。還有就是如果能在一堆銅錢里面挑到幾枚這樣山底隆錢幣是不是也算撿漏了,雖然不算大漏。是不是也會很有成就感呢。
你家還有 80 年代發(fā)行的 1 元硬幣嗎?前不久,一枚 1980 年的長城 1 元終以 49803.52 元的拍賣成交!追溯到 2021 年 7 月,同樣是 80 年的 1 元,在某場拍賣會上以 85600 元的價格成交!為什么漲幅這么大?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中國流通硬幣與流通紀念幣的開山鼻祖——長城幣的前世今生!長城幣是我國發(fā)行的第二套流通硬幣,包括 1 角、2 角、5 角、1 元四種面額,因為 1 元硬幣背面帶有萬里長城的圖案,所以得名 長城幣。長城幣早發(fā)行于 1980 年 4 月 15 日,于 1986 年停止發(fā)行。 雖然長城幣連續(xù)發(fā)行了 7 年,但當時人們更習慣使用紙幣,對長城幣的使用需求并不大,且只有在 80、81、83 和 85 年是公開發(fā)行的,其他年份只鑄造了很少一部分,用來作為裝幀禮品對外賓銷售,99%的人見都沒見過。
如今很多人以為的錯幣,事實上只是印刷瑕疵,根本算不上是錯幣。而且在目前的拍賣會上,錯幣的拍賣由于報價太高基本沒人接手,可見錯幣更多地還是存在有價無市的炒作環(huán)境當中,很多人相信錯版幣值錢,錯版幣在如今人們的觀念當中具有值的原因,無非是印鈔廠對于鈔票的控制十分嚴格,而且錯幣的出廠檢測越來越,使得錯幣能夠正常進入流通市場微乎其微。而收藏領域的“物以稀為貴”使得這些錯幣具有與眾不同的收藏品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