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被學界禁言,徐小虎完全不能理解:“這真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每本書都會有錯,我也會犯錯,你們可以去做研究來證明我的錯誤,為什么只是不許我發(fā)表意見?”徐小虎一直期待著有人能抨擊她書中寫錯的地方或是有年輕教授拿著這本書去繼續(xù)考究中國其他古畫的創(chuàng)作年代。事實上,什么都沒有,只是沉默。
“我仿佛成了燙手的山芋,眾人避之唯恐不及。不但沒人與我討論書里所提出的問題,我反而好像瞬間由機構與學術刊物間消失,成為一個不存在的人?!痹凇侗贿z忘的真跡》中文版自序中,徐小虎這樣寫道。
在和美國學者的交談中,徐小虎知道大家其實都看過《被遺忘的真跡》,卻“不喜歡它”,因為這意味著他們要重新檢驗每一幅古跡,而此前的研究也基本都成了無稽之談
王其明覺得傅熹年很有鉆勁兒。他是紅綠色弱,考清華建筑系前就有意識地做“預習”,畫畫知道自己哪個顏色不準,就注意調整。她覺得,傅熹年被劃右派受打擊很大,但對他來說也算一個很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還收獲了知心的愛人。他劃右派后,要跟在文物出版社工作的女友分手,女友卻堅決不改志向,他也毫不動搖,兩個人是等他摘了帽子后才結婚的。
除了畫圖,傅熹年的文史綜合能力也有了用武之地。在協助劉敦楨編寫《中國古代建筑史》時,他開始用研究古建筑的手法來考察一些重要古代名畫。
這是他次目睹此畫實物。他注意到,位于畫幅右上方的款識“吳興趙孟頫”筆法滯澀,且從構圖上看畫幅右方頗顯局促,因而認為畫作并非趙孟頫作品,而是經過了剪裁,作者原款被裁去,“趙孟頫”的名字是后來添加的。
因為全國需鑒定的書畫作品很多,當時商定,鑒定組采取不爭論原則,將不同意見作為附注標注。謝辰生只負責協調工作,啟功沒有參加這次鑒定,參加的5個中,徐邦達、楊仁愷、劉九庵3人同意這個意見。后的鑒定意見為,該畫為元人作品,但非趙孟頫所作。
鑒定組在沈陽工作時,也發(fā)生過較大爭論,尤其是對一些畫的年代分歧很大。
1986年后,徐邦達實際上不參加鑒定了,啟功也經常不來,劉九庵和傅熹年不得不負起主要責任來,大量的反對意見都是他們倆簽署的。
傅熹年說,并不是每一位都堅持自己主持收購的書畫為真,徐邦達就很大度,他替故宮收進的字畫,如果鑒定組認為是假的,他也認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