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瓷器鑒定機構:
開片(也叫冰裂紋)。這里說的開片可以理解為釉裂(和哥釉二個概念)。我們在整個明清瓷器上都會看見這種現(xiàn)象,從永宣一直到晚清都有。是燒制完成后,出窯后由于溫度的變化而引起胎釉收縮比不同,而在釉面上產(chǎn)生的開片(比如煨瓷就是這個緣由),但和受外力沖擊形成的“驚釉”有本質區(qū)別。釉面開片在明代早期瓷器上看見的相對比較多,其他朝代器物的底釉也有見。而對于某些器物來說,這些也都是一個重要的鑒定參考旁證。
棕眼(針眼):瓷器上一些燒制過程中形成的缺點,其實棕眼在器物的各個部位都會有,但以底部為多見。棕眼明清各個時期都有,但是康熙左右的瓷器底部尤為多見,以至于很多愛好者把是否有“棕眼”來作為鑒定康熙瓷器的一個重要標志特征。但行家一般只作為一個加分項目,不作為主要的鑒定方向。棕眼的形成主要是胎質里的水分,經(jīng)過高溫燒造后產(chǎn)生水蒸氣突破釉面而形成的,這和胎土的摶作工藝有關聯(lián),這也是康熙時期比較多見的一個現(xiàn)象。其他時期底部也有類似凹點,但許多沒有形成突破而成為小洼?,F(xiàn)在仿制也做棕眼,但比較機械了,我們可以找出那些不規(guī)則中的規(guī)則破綻。
接胎痕:在康熙以前立件器物上比較常見,是一種工藝特征。由于在拉坯成型過程中上下對接的要求,使得在對接處的胎泥發(fā)生內(nèi)外膨出,而修胎技術相對注重外表(但不精細),施釉成器后還是可以看見一圈類似“腰線”的特征,而器物內(nèi)由于處理更草率,使得內(nèi)堂一圈更為。雍正以后器物由于修胎規(guī)整,基本就沒有這個特征了。而近年做假東西時,在做這個接胎痕跡時,故意要讓愛好者看到這個“缺點”特征,但卻因為造作而暴露了生硬的致命不足。接胎痕跡常見的是在器物中間、其次在底部和肩部都有見。以瓶、罐等立件多見,盤碗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