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翡翠來說,賣的是品質(zhì),不是年代,不是古董,更不是文物。所以翡翠的定價不講年代,只講表現(xiàn)。
如果種水色的品質(zhì)不高,就算是明清老翡翠,除非有非常特殊的文化和歷史內(nèi)涵,否則哪怕年代更加久遠,都沒意義,價格一樣不高,相反,如果是種水色俱佳的翡翠,哪怕是昨天剛做出來的,同樣價值不菲。
莫泊桑的短篇小說叫《珠寶》,在這篇小說中充滿真與假的轉(zhuǎn)換,情節(jié)設(shè)計巧妙出人意料,也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反映。既然題目叫珠寶,文章中肯定有不少珠寶的出現(xiàn)。文章中男主角有一個十分喜愛珠寶的妻子,妻子也擁有很多的珠寶,但她告訴丈夫,那些都是假珠寶。妻子去世后,男主意外發(fā)現(xiàn)那些珠寶都是真的,且價值不菲,這也將男主帶入深淵,原來妻子和自己的愛情都是假的。
男主備受打擊,將這些珠寶賣回給珠寶商,大粒的鉆石耳墜兩萬法郎;鐲子三萬五千法郎;胸針、戒指和鏈墜兒一萬六千法郎;一件用祖母綠和藍寶石鑲成的首飾一萬四千法郎;一條當項鏈用的金鏈連同吊著的粒鉆石四萬法郎;總數(shù)共達十九萬六千法郎。珠寶商說了一句:這些東西的主人把所有的積蓄都存在珠寶上了。男主回答:這也是一種存錢的方法,并不特殊。男主有了錢,卻也認清了社會的現(xiàn)狀,原來他并沒什么不同。
這篇文章的主要是想揭露當時的社會狀況,引人深思。但我在其中發(fā)現(xiàn),原來珠寶作為投資收藏在很早以前就十分普遍了。
翡翠的優(yōu)化方法包括上蠟(表面浸蠟)處理和加熱處理。
我們先來看一下上蠟(表面浸蠟)處理。
(1)目的:用蠟覆蓋拋光后的玉件表面的微細凹坑或裂隙,使表面更光滑還可防止污漬的進人。
上蠟俗稱“過蠟”可分為煮蠟與蒸蠟兩種方式。
(2)鑒定特征:輕微的浸蠟處理不影響翡翠的光澤和結(jié)構(gòu),有利于保持翡翠表面的光澤,在熱源靠近的情況下會有蠟熔化溢出。浸蠟部位在紫外熒光燈下可能發(fā)出藍白色熒光。
加熱處理
(1)目的:天然的紅色系翡翠一般含鐵適當?shù)臒崽幚砜纱龠M氧化作用的發(fā)生,使翡翠的黃色、棕色、褐色轉(zhuǎn)變成鮮艷的紅色得到更艷麗的外觀。
經(jīng)加熱處理的翡翠俗稱“燒紅”翡翠。
(2)鑒定特征:“燒紅”翡翠與天然紅色翡翠成因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于高溫加速了燒紅翡翠中的褐鐵礦轉(zhuǎn)變?yōu)槌噼F礦的過程。
從外觀而言,天然紅色翡翠稍微透明一些而熱處理的紅色翡翠則有發(fā)干的感覺。
經(jīng)過熱處理的翡翠寶石學性質(zhì)與天然翡翠基本相同,常規(guī)方法不易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