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錠始自漢代,其后各代皆有鑄造,但流通不廣。至明代盛行,但不是國家法定銀錠貨幣。至清,始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重量不等,因以“兩”為主要重量單位,故又稱銀兩。
因為各朝代銀兩的貨幣價值都有所不同,那么現(xiàn)在一般推算古幣值都采用一般等價物交換的方式來計算,對中國人來說千年不變的民生商品就是大米。以下采用太平年間的大米物價記錄為標準,進行一個粗略的推算,大致可以得出銀兩的貨幣價值答案。
史載明朝萬歷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購買一般質(zhì)量的大米二石,當時的一石約為94.4公斤,一兩銀子就可以買188.8公斤大米,就是377.6斤?,F(xiàn)在中國一般家庭吃的大米在一斤1.5元至2元之間,以中間價1.75元計算,可以算出明朝一兩銀子=人民幣660.8元。
銀錠的鑄造重量在清代前無統(tǒng)一規(guī)定,但銀兩代表的重量卻不同,如唐代一兩42克,宋為39克、元為36.6克,明為37克。清代一般在34至38克之間,除常見的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伍拾倆的重量外,還有三十兩、四十兩的銀錠,就是這些銀錠中,還有多少錢,多少銖的銘文等。這是由白銀作為稱量貨幣的性質(zhì)所決定的,但大家收藏的重量與當時的標準不符就要警覺。但清代和民國銀錠在重量上就有了基本統(tǒng)一的規(guī)定,通常的是五兩、十兩和五十兩三種銀錠,五兩以下為碎銀,主要限于市場流通,補零等使用。因此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清代銀錠有叁拾兩、肆拾兩、壹佰兩,甚至兩佰兩以上的大錠,都應(yīng)該是假錠。據(jù)歷料記載,中國鎮(zhèn)庫大錠清代只有湖北鑄有100兩的鎮(zhèn)庫銀,目前在什么地方已不知道,而明代500兩的鎮(zhèn)庫銀,1900年被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搶去,早已不知去向。聽銀錠的聲音主要是防包殼假錠,對有疑問的銀錠,拿另一個銀錠敲其錠,若有空心聲或破聲應(yīng)是包殼銀錠。
常年回收銀錠,銀錠(銀元寶)是指用白銀按一定的形狀和重量鑄造的一種塊狀物,就形制而言,銀錠可分為幾種:船形、條形、餅形,不同形狀的銀錠有著不同的名稱,船形的一般稱銀錠,條形的一般稱銀鋌,餅形的一般稱銀餅。因為人們常見的是船形的一種,也就是元寶。所以習慣上將銀鋌、銀餅和銀錠統(tǒng)稱為銀元寶。隨著銀錠收藏的普及,它的收藏價值不斷提高,偽(仿)品就出現(xiàn)了。
在明清時期,白銀作為稱量貨幣在我國大量使用。和銀匠鋪鑄造有三兩、五兩、十兩、五十兩等形制規(guī)格各異的銀錠。為了這些銀錠的成色,清光緒年間開始設(shè)立公估機制,即選定的錢莊、銀號及個人鑄造的銀錠需經(jīng)公估商驗后或加蓋戳記,方可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