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是中國大的收藏群體,由于中國瓷器伴隨著中國古代文明,歷史周期長,所以瓷器種類多,品種繁雜給喜歡收藏瓷器的人帶來了很多困難,尤其瓷器鑒定斷代對于剛入門的新人來說幾乎不可能。所以瓷器鑒定入門很關鍵,快速掌握古瓷斷代的訣竅。
對于瓷器入門的新手,好的入門方式就是去國博館看各個朝代的典型器,了解器形、釉色以及紋飾特點,看的多了對瓷器大概年代就有了了解,這是快的入門方式。
其次是多去接觸實物瓷器,去古玩市場多問多交流,找有經(jīng)營的店主交流瓷器鑒定經(jīng)驗。
先掌握一些簡單的入門訣竅,瞄準方向,實際操作起來才能事半功倍。
1 輕重感
瓷器的輕重是相對的,瓷化程度、胎體和釉層的厚薄、器物的大小都會導致器物重量的變化,很難有一個的標準,因此還是需要大量的實際上手經(jīng)驗,逐漸形成真實客觀的認知。
我們只有多看多上手,加上不斷地感知、對比、總結,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判斷標準,而一旦形成自己的認知體系,對于不認識的瓷器斷代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只能當做是一種輔助手段。
2 干濕感
都說古瓷會出汗,瓷器的年齡不同、釉衣不同,在不同的溫度濕度下,展現(xiàn)出的干濕度也有明顯的不同。這里的“干濕”指的不是瓷器上真的出現(xiàn)水珠什么的,具體指的是一種手上的感覺。
一般來說,瓷器的年齡只有在200以上才會有出汗的感覺,不到200年的瓷器,摸起來手感是干燥、枯澀的,反復揉搓瓷器表面或者呵氣摩挲釉面會發(fā)出干澀刺耳的摩擦聲,800以上的瓷器也少有濕潤的感覺,是因為這個年齡段的瓷器雖然干燥,但摩挲起來絕不是干澀的摩擦聲。
其次看施釉。
瓷器的施釉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不斷地變化著。北宋之前,所用的釉是石灰釉。這種釉與胎面的粘著力不強,因此,施釉較薄,有流淌,還易剝落,這也是鑒識的一個要點。
而唐代的釉色是流淌狀,色與色之間因為流淌而產(chǎn)生的交融,此外唐瓷一般在放大鏡下均可看到細小的開片,但這種開片不太明顯,如在一米開外就可見到,那么,這就是個仿品;南宋以后,改施石灰堿釉。
如哥窯、南宋官窯、南宋龍泉窯等的器物釉色就顯得肥厚滋潤,放大鏡下還可見到未熔的石英顆粒。上述這些都是通過觀察釉面所提供的鑒識依據(jù)。
瓷器鑒定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瓷器鑒定,有眼學和科學之分。近,老化痕跡鑒定(又稱死亡氣泡鑒定)這種鑒定法,在收藏圈里頗為流行。那么,什么是老化痕跡鑒定,它的原理是什么?這種方法是否科學?科學的瓷器鑒定方法到底是什么?這些問題收藏家們都很關注。跟隨真知堂去看看這些問題的答案吧。本文配圖,均為博物館館藏文物真品,值得收藏家收藏起來慢慢看。
瓷器鑒定真知堂:瓷器的老化痕跡鑒定法,屬于眼學和科學之間。它牽涉到一門學科-痕跡學。
科學的胎釉成分分析鑒定法其實并不是坊間的所謂老化痕跡鑒定法。而所謂的老化痕跡鑒定法,主要指的是所謂死亡氣泡鑒定法。
根據(jù)這個民間的,鑒定瓷器不需要看窯口,看紋飾,只需要拿著放大鏡找釉里的所謂死亡氣泡。很多朋友對于瓷器釉里的氣泡分析圖片津津樂道,甚至出現(xiàn)很多教師,教你什么樣的氣泡是老瓷器,什么樣的氣泡是新瓷器。諸如此類。
那么,瓷器鑒定看氣泡有用嗎?
真知堂的答案是,對于藏品,基本沒有用。
要搞清楚所謂死亡氣泡鑒定法是否有用,要明白瓷器釉里的氣泡的來歷。
所以,這種看氣泡的鑒定方法,對于鑒定近20年來新燒的電窯,氣窯瓷器有一定作用,對于以柴窯仿制的五六七瓷器和新柴窯瓷器,根本無能為力。而真正的高仿品,也就是逼真度達到99%的仿古瓷而言,是不會吝惜成本,讓你在氣泡這里看出什么毛病來的。
同樣的道理,所謂的死亡氣泡鑒定法,其實指的是釉里出現(xiàn)的破泡,也就是釉中氣泡半逸出階段的薄泡。這種接近釉面的氣泡在日常使用磨損中容易爆開,時間久了就成了藏家口中所謂的死亡氣泡。由于氣泡接近釉面破損后,在日常使用中必然沾染污垢,所以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氣泡變色現(xiàn)象。
這只是一種物理現(xiàn)象,目前根據(jù)這種現(xiàn)象,景德鎮(zhèn)造假者做出所謂的死亡氣泡。所以,收藏家們一定不要以這種所謂的死亡氣泡來鑒定瓷器真?zhèn)危?br />
而還是應該根據(jù)
傳世文物,窯址遺物,歷史文獻,出土文物
四大塊來分析對比進行瓷器鑒定。在具體細節(jié)上,依然是
”遠看型,近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
以瓷器的”
胎,釉,彩,工,型,款“
六大要素來進行科學鑒定。這才是瓷器鑒定的王道。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古希臘哲學家曰:”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對于古瓷器造假者而言,無論如何,他都不能的復制古代瓷器的燒制全過程,所以一定會留下破綻。而這些破綻,越是高仿品,越難以識別。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學習,特別是掌握古代瓷器燒制的科學原理,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掌握瓷器鑒定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