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瓷器品相的甄別:咨詢威信GDPM588
所謂品相界定,有一個大致原則概念,是時代越久遠,越難以保存下來的瓷器,其品相的界定要寬松很多,主要以整體美,作品表達主題完善作為全品相標準。而越普通、時代越近的瓷器,品相要求越嚴,原因簡單,存世量過大,同一種物品有很多件不乏品相精良,可選度高。
一、凡是出窯有的并不能算傷。細小窯縫及縮釉都不算傷。但有三種出窯除外:一是足夠影響器物整體美或主題的窯粘或窯灰算傷,特別是作為欣賞畫面的被窯粘算傷,底部窯粘不算傷。上了窯灰器物大面積發(fā)黃發(fā)灰,瓷器成了陰陽面,嚴重失美算傷。二是大的窯裂空隙影響了器物完整度算傷,特別是盤子。三是看上去已經(jīng)燒特別變型算傷,也是盤子居多。
二、器物非主題性的口部或耳部裝飾性描金線脫落不算傷。
名詞解釋:
1、磕
磕是指,陶瓷缺陷之一。陶瓷器口部邊沿由于受到外力撞擊而出現(xiàn)大小不等的缺磕傷痕。是千來陶瓷在使用或保管過程中常見的一種情況。
2、沖
瓷器上有貫穿的裂紋叫“沖”,也叫“沖線”,一般指出現(xiàn)在器物口部處。
3、驚釉
如果只是表面釉層的裂紋,并未傷及胎骨及穿透到對面釉層的則叫做叫“驚釉”。
4、飛皮
口邊有細微損傷、釉面斷續(xù)剝落或因碰撞而造成口邊小蹦未傷及胎骨。
5、爆釉
釉下的大氣泡在使用時破裂,露出胎骨。
6、雞爪
多古瓷因為年代久了受到外力碰撞,會在內(nèi)壁及底部產(chǎn)生細小的“雞爪紋”。
7、鋦瓷
鋦瓷,是把破碎的瓷器拼好,用金剛鉆鉆孔再用鋦釘嵌住抓牢,使其恢復原樣,既能再使用,又有觀賞價值。
同治瓷,清代同治朝(1862-1874)生產(chǎn)的瓷器。同治時期景德鎮(zhèn)的家妻瓷器生產(chǎn)更加萎縮,工藝低下,產(chǎn)品粗糙。咨詢威信GDPM588
造型基本上為傳統(tǒng)造型的承襲,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的造型與品種。如器壁高深的紅地開光龍紋碗以及為同治大婚而特制的“大婚禮造器”等。這些器物器形規(guī)整但略顯笨拙。青花有的色澤比較清新明快,有的粗劣黑褐,色料飄浮。粉彩色彩比較鮮艷,多用彩色作地色。由于色料中施加粉質(zhì)較多而顯得比較濃厚。為慈禧太后燒制的“體和殿”款餐具和陳設瓷比較規(guī)整。綠彩呈深翠色,黃彩嬌嫩淺淡。黃釉地色鮮亮凝厚,稱“明黃”。翡翠釉是同治時新出現(xiàn)的釉色。釉中綠色與白色混雜,如同翡翠。同治黃釉釉色濃深。黃釉瓷器有一色黃及黃釉刻花,也有黃釉為地色的加彩器。紋飾喜用吉祥內(nèi)容的紋飾,如萬壽無疆、五福捧壽、麒麟送子等。紋飾風格進一步圖案化,缺乏生氣??钭R,以“大清同治年制”六字兩行豎列楷書款和“同治年制”四字兩行豎列楷書款為主,無圈欄,粉彩器多用紅彩書寫。署“燕喜同和”楷書款的為同治皇帝大婚禮造器。其字體方正,結(jié)構(gòu)嚴謹。民窯器物多用字跡草率的紅彩印章式篆書款,有六字和四字兩種。
古陶瓷修復有三種:研究修復、展覽修復、商品修復。
商品修復可上訴到清中期,宮里太監(jiān)把破損的偷拿出宮,修好了賣出,所用材料有蛋清,蟲膠,糯米湯等等,漸漸的就有了這種行業(yè)。清末,古陶瓷修復技藝已在社會上初步形成,當時主要用蟲膠、樹膠和魚膠作為黏合劑,也有采用鋸釘?shù)霓k法,走街串巷來修補民間一些殘破瓷器。開埠后,這里更是古董商,古陶瓷極易破損的特性催生了一批修復人才,饒鴻發(fā)算是這項技藝的鼻祖。
解放前后又提高了一步,材料有漆片,醇酸瓷漆,硝基瓷漆,丙希酸熱固漆,前幾年上海博物館研發(fā)了仿釉樹脂,把商品修復又提高了一步,全國以商品修復古瓷為職業(yè)的也就十人左右,所用的方法大同小異,只是所用材料的不同。
修復順序
一、清洗
二、粘接
三、打底---補配缺,打磨
四、做底色
五、做釉下彩
六、仿釉
七、做釉上彩
八、做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