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魚籽紋,形如魚籽的裂片,片較小,間隙大,色黑,古瓷特征,難仿。
43、龜裂紋:如龜殼的裂片,大片。古瓷龜裂紋片縫大,色黑。以汝瓷為顯著。縫色是窯后形成的。千年前形成的必有管狀片縫跡象。目前仿出,也無人知曉這一特征。無著作論及。近面世后出的,多無色,與現(xiàn)代仿品差別不大。
44、脫衣傷:瓷器長期受腐,釉面全部脫光。脫衣傷,常有發(fā)粉和脫釉等特征伴隨,容易鑒定。
45、陳酸斑:長期受酸的有機物浸染,而形成的斑,斑痕深入胎骨,坑洼明顯,坑洼邊緣有銳角。而仿品的酸咬斑,是急拿,有模糊感.并只是表面。
46、陽光斑:老黃色,微紅。是經(jīng)十年以上,長期定位在野外陽光下,日照形成的斑。其斑點可透瓷面。內(nèi)外一致.破碎觀胎,胎色也被曬成紅黃的斑色。
47、針狀芒硝:出土瓷,不洗不動,陰干,一月后,會生成針狀芒硝,唐之前陶瓷為顯。
48、烘酒香:酒器,水濕之,文火烘之,土香氣中可聞辯到酒香,陶器為。
49、寶光:五前的古瓷,若沒經(jīng)日曬,水燙,火烤,或悶熱天,或大霧天,可見古瓷四周散發(fā)白光,大而圓,區(qū)別于朦朧光。發(fā)光大時,隔布,隔紙,都可見。因其神奇,故前輩稱為寶光。
89、補生粉:瓷器有缺陷后,用瓷粉修補之,曰“補生粉”?;蛟俅稳敫G烘,但因溫度不高,還是曰補生粉。若是高溫修補,則曰“窯修”,或“窯補”??梢?,補生粉的,也不是一般的粗貨。補生粉,常見于明前的陶瓷,多是陳設瓷,清降以來,尚沒見到。
90、宋鋦:這個術語更冷僻了。古瓷珍貴,古時就貴。殘破了就要修補。補之,常用鋦。鋦又稱“抓釘”,條形,兩頭九十度下彎,彎頭尖細。在瓷器斷裂縫的兩邊,各用金剛鉆打洞,將鋦嵌入,而固定斷裂瓷器。宋朝時期的鋦,長度超過兩厘米,厚度超過兩毫米,鍛打的,鋦身有棱有角,材質多數(shù)為鐵,少數(shù)是銅。鉆眼較大,直徑超過兩毫米。很難見到。
91、明鋦:明朝時流行的鋦,一般長十五毫米左右,小于宋鋦,而大于清鋦。
92、清鋦:清鋦又明顯比明鋦苗條,長約一厘米,鋦身的棱角消了,邊緣已顯圓滑,鋦的厚度也輕薄多了。并以機器沖壓為主。還常見到。沒有聽說有仿鋦的。清鋦不見棱邊,鋦身兩頭尖,中間寬。細瓷常用銅鋦。
93、見天:古瓷面世后,經(jīng)太陽曝曬,曰“見天”,又曰“去陰氣”。其實是對古瓷的傷害。一經(jīng)曝曬,不該開片的瓷,也被曬出新片紋。掉釉,脫衣傷,也常是見天情況下發(fā)生的。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古瓷,釉面上卻開的是新片,其根源就在見天。有很多的見天,不是特意的,而是不知愛惜,風吹日曬造成的。因見天而開新片紋,被誤判為新仿品的實例太多了。
99、陣式:個含義是量大,成陣勢。形成一個大的組合體。從單件陣式瓷,可推知整個陣式里有多少單件。如唐三彩馬,從器形顏色可知,是六匹組合八匹組合。如看馬車車形,便可知配的是幾匹馬。這個現(xiàn)在無人知曉了。第二個含義是擺布方位。見到一個陣式貨,便能推知第二件在什么位置。陣式勢小的,尺寸小的,曰“一窩仔豬”,其相距也不太遠,不超過一市尺。
100、譜式:譜式貨是一窩一窩地出現(xiàn),相互印證,紀年相距不遠,象有譜本,有規(guī)矩,有規(guī)模似的。陣式貨是規(guī)模大,尺寸大,單件多,成組合體,都是同一紀年的。而譜式貨,是單組規(guī)模小,器形小,但是一窩接著一窩地出現(xiàn),各窩的紀年也不相同?,F(xiàn)只剩傳說了。若將各窩的譜式貨,綜合分析,可以推知其家族的興衰史,身份高低,還可聯(lián)系到國史,并可補地方志之缺,之錯。
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jù)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于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tài)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征。不過,后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并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熙郎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艷,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征正是郎窯紅不易仿效之處。
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后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征。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量改變的結果,以及制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zhèn)沃g的一條分水嶺??傊鎰e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耳、目,手三者并用。
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采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jù)傳說,五代后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云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
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
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負,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并且有厚薄不均現(xiàn)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征,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