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微生物測試在HACCP體系中的作用
在證實HACCP體系運作正常、產品的組成和可追溯性方面,微生物測試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追溯微生物測試數據,當生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或預防措施未能有效降低細菌水平的時候,公司能夠識別。而單純的終產品測試效果就差得多了。例如,對于生肉和家禽的細菌含量水平,就沒有充分的數據用來判斷什么情況下是“可接受”的。因而,終產品測試結果不能提供有用的數據,更不用說趨勢分析,除了能證明當時的細菌的含量之外,它不能解決、識別并消除食品污染問題。
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介紹
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管理體系是用于對某一特定食品生產過程進行鑒別評價和控制的一種系統方法,早出現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它在六十年代被皮爾斯堡公司、美國宇航局和美國陸軍納提克研究所三個單位聯合提出。HACCP概念于1971年美國的全國食品保護會議期間公布于眾并在美國逐步推廣應用,是目前世界上為的食品安全質量保護體系。
HACCP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是一種建立在良好操作規(guī)范(GMP)和衛(wèi)生標準操作規(guī)程(SSOP)基礎上的控制危害的預防性食品安全質量控制體系,它的主要目標是食品的安全性,確保食品在生產、加工、制造、準備和食用等過程中的安全,使其在整個過程中免受可能發(fā)生的生物、物理、化學等因素的危害。在危害識別、評價和控制方面是一種科學、合理和系統的方法。其宗旨是將這些可能發(fā)生的食品安全危害消除在生產過程中,而不是靠事后檢驗來產品的可靠性。它通過對食品全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危害分析,找出關鍵控制點,采用有效的預防措施和監(jiān)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低到小程度,并采用必要的驗證措施,使產品達到預期的要求。
建立HACCP管理體系的步驟
1) 建立工作小組 由企業(yè)的管理人員、生產技術人員、安全衛(wèi)生控制人員、 銷售人員、儀器設備維修人員及有關組成工作組。小組成員負責進行危害分析,制訂HACCP計劃并監(jiān)督計劃的實施;
2) 分析產品特性,編制生產流程圖 由HACCP小組編制生產的流程圖,根據產品特性,對銷售和貯存方式以及終用途進行危害分析;
3) 進行生產過程中的危害分析 進行生產過程中的危害分析以確定企業(yè)所生產的食品是否存在影響食品安全的危害,以及明確企業(yè)為控制危害所采取的預防措施;
4) 確定關鍵控制點(CCP)以及危害的預防措施 關鍵控制點是指能夠實施控制的一個點、步驟或程序,但每個引入或產生顯著危害的點、步驟或工序未必都是關鍵控制點。確定關鍵控制點的目的是使一個潛在的食品危害被預防、消除或減少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食品加工從原料的栽培、收獲開始,指導消費者食用為止,對其中的關鍵控制點加以控制。不同行業(yè)、不同生產廠家以及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生產工藝的關鍵控制點不同,同一步驟中不同的危害關鍵控制點也不同;確定CCP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5) 確立關鍵控制點的臨界值(CL) 依據有關法規(guī)、標準、規(guī)范、技術文獻和實踐經驗等確定關鍵控制點的臨界值,以確保危害得到控制;
6) 關鍵控制點的控制 根據危害的性質確定監(jiān)控對象、監(jiān)控方式、頻度及監(jiān)控人員;
7) 關鍵控制點失控后的糾正措施 在某關鍵控制點失控后建立一個改正行為計劃來確保對在生產偏差過程中所產生的食品進行適當的處置。所有的糾正措施應確保失控的原因得到糾正、不會因失控而使有害于人類健康的劣質食品進入流通市場;
8) HACCP管理體系運行情況的驗證 應對HACCP體系的運行情況進行不定期的驗證,目的是:已確定的HACCP計劃是否適合于本工廠,HACCP體系是否有效執(zhí)行,HACCP執(zhí)行后是否減少了與產品有關的風險;
9) 程序文件的紀錄及保存 HACCP管理體系實施的各個程序應形成文件,所有的文件、記錄、表格均應按照規(guī)范嚴格編寫并保存。
CE認證
CE標志的使用現在越來越多,加貼CE標志的商品表示其符合安全、衛(wèi)生、環(huán)保和消費者保護等一系列歐洲指令所要表達的要求。CE代表歐洲統一(CONFORMITE EUROPEENNE)。CE只限于產品不危及人類、動物和貨品的安全方面的 基本安全要求,而不是一般質量要求,一般質量要求是標準的任務。
產品符合相關質量有關主要要求,就能加附CE標志,而不按有關標準對一般質量的規(guī)定裁定能否使用CE標志。因此準確的含義是:CE標志是安全合格標志而非質量合格標志。
產品認證:由可以充分信任的第三方證實某一產品或服務符合特定標準或其他技術規(guī)范的活動。產品認證分為強制認證和自愿認證兩種。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將產品認證定義“是由第三方通過檢驗評定企業(yè)的質量管理體系和樣品型式試驗來確認企業(yè)的產品、過程或服務是否符合特定要求,是否具備持續(xù)穩(wěn)定地生產符合標準要求產品的能力,并給予書面證明的程序。”
在中國,想在農業(yè)上做點大事,沒有主導不行。
中國農業(yè)是大國小農,基本面依然是一家一戶相對分散的小農經濟,資源、能力和技術有限,組織化程度低,規(guī)模和產出量很少,質量不穩(wěn)定,這樣做出的產品很難打造成品牌。
怎么辦?主導!
要主導農產品區(qū)域公用品牌建設工作,做頂層設計,通過搭建科技、標準、監(jiān)管、流通、金融、人才等產業(yè)平臺,優(yōu)化品種、提、建立質量標準、夯實產業(yè)基礎,提升產業(yè)競爭力,打響農產品區(qū)域公用品牌,組織對接市場與渠道資源,做企業(yè)和農戶想做而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為產業(yè)和企業(yè)賦能。
有能力、有手段、有資源、有政策,能夠調動各種資源、資金,擁有統籌協調能力,也有性、公信力和凝聚力。
同時,再強大也代替不了企業(yè),沒有企業(yè)主營不行。
強化區(qū)域公用品牌,要承擔主導大任。主導,夯實產業(yè)基礎,統一標準、統一品牌、統一貨源、統一銷售渠道、統一傳播。同時,力量代替不了企業(yè)的市場經營,要培育承擔市場中的主角作用。
區(qū)域公用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度,一方面和自身的品牌度有關,一方面和市場區(qū)域有關。
說一下農產品區(qū)域公用品牌的度。農產品不像是工業(yè)品,沒有非常標準化的產品,也沒有固定的規(guī)模和延伸,所以農產品的品牌度在形成、維護和推廣是存在一定難度的,需要有的公司進行負責,打造出來后,如果是自行發(fā)展,很快就會失去度。
其次是區(qū)域,農產品的銷售一般是圍繞周邊,銷售的區(qū)域對農產品度影響較大,如果想要突破固有市場區(qū)域,就需要加投入,例如山東煙臺蘋果就是省級區(qū)域度較高,省級以外市場相對弱一些,海南芒果,就是全國性市場。所以農產品在自身區(qū)域有一定度后,一定要乘勝追擊,把省市區(qū)域,拓展到全國乃至世界市場。
產品+品牌,就是競爭力,所以要把控好產品,做好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