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致栽植。有條件的,可以在穴底施用腐熟的農家,每穴10公斤,與表土拌勻;也可施入腐殖土等有機肥為底肥。根據竹兜大小,適當修整定植穴,在穴底填充細土,解去包扎,放下母竹,使鞭根自然舒展,竹篼部覆土時要使細土與之緊密結合,適當提苗,再覆第二次表土踏實,然后再覆心土,直至穴面成弧形。4.加強管撫。“三分載,七分管”,要使竹林穩(wěn)產高產,需重視管撫工作。種后如天氣干早,要及時澆水;防止風吹竹搖;對新造竹林應切實抓好灌溉、竹農間種、松土除草、施肥和保護等管撫措施。
末級小枝具2或3葉;葉耳不明顯,有脫落性鞘口繸毛;葉舌稍伸出;葉片質薄,長7-10厘米,寬約1.2厘米?;ㄖΤ识趟霠睿L3.5-5厘米,基部托以4-8片逐漸增大的鱗片狀苞片;佛焰苞4-6片,除邊緣外無毛或被微毛,葉耳不存在,鞘口繸毛少數條或無,縮小葉細小,通常呈錐狀或僅為一小尖頭,亦可較大而呈卵狀披針形,每片佛焰苞腋內有1-3枚假小穗。小穗披針形,長1.5-2厘米,具2或3朵小花,小穗軸具柔毛;穎1-3片,偶可無穎,背面上部多少具柔毛;外稃密生柔毛,長1.2-1.5厘米;內稃短于外稃;花藥長約8毫米;柱頭3,羽毛狀。筍期4月下旬。
在園林置景中,左右逢源:如寺廟園林多取其佛性而喜植紫竹、觀音竹、圣音竹等;一般園林中的墻根、假山坡腳與筑籬,則取矮生形的箬竹;而景區(qū)景點的曲折通幽之處,則往往取用密集多姿、秀雅宜人的鳳尾竹、琴絲竹等;居住生活區(qū)庭院、公共綠地等常用“歲寒三友”松、竹、梅,不但取其形美,更重其意美。
竹之美體現于姿、色、聲、韻諸方面。竹的外形集秀、美、勝、意于一體,竹子稈型挺拔秀麗,枝葉瀟灑多姿,虛心有節(jié),風韻,有聲、影、意、形“四趣”。翠竹青青,千姿百態(tài)。有的離地尺許,有的亭亭玉立,有的蓬松一堆;壽竹散生一盤,互不相攏;小勤竹枝枝緊連,擠在一起;甜竹竹葉大如掌;小觀音竹葉形似針等。
2.2根據竹子之地下莖有散生、叢生和混生型之分,及地上竹子有大、中、小型之別,在園林造景藝術中可以形成疏密有致,另具一格的景致,或單成片成景,或與其他植物,或與山、石、水等相配成景,無不相宜。
群植:紫竹群植是株數較多的一種栽植方法,常在小路轉彎處、大面積草地旁、建筑物后方及園林中較大的一隅。竹類多為高大喬木狀,如毛竹、麻竹等,可終年生長,全株的葉子無明顯的落葉季節(jié),即使在冬季仍綠意盎然,因此可大面積栽植成林,創(chuàng)造出綠竹成蔭、萬竿參天、云霧繚繞、幽禽爭鳴的生動而清靜的景色。
列植:列植是沿著規(guī)則的線條等距離栽植的方法,可協(xié)調空間,顯出整齊美,以強調局部的風景,紫竹使之更為莊嚴宏偉。如鳳尾竹,一般用于園林區(qū)界四周,以清界限,但應注意視線通透,稍有曲度,勿流于呆板。
作為傳承竹文化悠久歷史的中國園林,一直被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紫竹備受東西方人們的喜愛。中國竹文化深厚的意蘊對竹子造景的產生和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使竹子在中國園林中運用相當廣泛,成為中國園林的特色之一。
紫竹現代園林中應充分借鑒古典園林竹子造景的一些藝術手法,并巧妙運用竹文化,可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在中國的園林中幾乎沒有不用竹子來造景的,可見竹子的魅力所在。竹能與自然景融為一體,在庭院布局、園林空間、建筑周圍環(huán)境的處理上有顯著的效果,易形成優(yōu)雅愜意的景觀,令人賞心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