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源于漢代,花錢在早期使用的時候主要是漢族民間自娛自樂的一種玩錢,這種錢幣由于不是流通錢,因此它的材質大都比較粗糙,漢族民間把這種錢俗稱為“花錢”?!盎ㄥX”雖然具有錢幣的形態(tài),但不作流通使用,是錢幣中的“非正用品”。漢族民間花錢的種類繁多,諸如開爐、鎮(zhèn)庫、饋贈、祝福、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都要鑄錢,這種“錢”,其實是某種需要的品、吉利品、紀念品。其中“吉語錢”是比較普遍的一類花錢。主要以“長命富貴”、“福德”、“加官進祿”、 “天下太平”等吉語為內容,這同時也反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力。
歷代花錢品目極多,其不同題材反映了古代生活的諸多方面,包含鎮(zhèn)庫錢、開爐錢、吉語錢、上梁錢、禮佛錢、厭勝錢、洗兒錢、春宮錢、游戲錢、祝酒錢等等,其主要用于饋贈、祝福、玩賞、戲作、配飾、生肖等等,近年來,古代花錢逐漸進入了藏家的視野,價格扶搖直上。
厭勝錢也叫做壓勝錢,“厭”字此處念yā,通“壓”,“壓”有傾覆、適合、抑制、堵塞、掩藏、壓制的意思。意為壓制邪魅,取得勝利。屬于可以佩戴的一種花錢,形似鑄幣,正面鑄有各種吉祥語或咒語。
開爐錢是在鼓鑄行用錢之前,為祛邪避殃,迎祥納福,或進呈上司而特意鑄造、具有紀念性質的錢幣。唐 開元通寶背三祥云,(25.6*1.4mm),此開元通寶背后三朵祥云鑄造不同于正用品,應為盛唐時期宮中祈福之用。祥云代表祥瑞之兆,彰顯開元盛世的繁榮昌盛。目前已知開元通寶背三祥云存世僅數(shù)品而已,為開元系列中大名譽品,極美品
錢幣作為一種物質文化,是從其所在時代的社會文化中沉淀下來的,從一個或多個側面反映了錢幣鑄造的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歷史概貌,以及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社會人群不同的心理。由于錢幣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錢幣又是其鑄造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重要的物質見證之一,因此有著其它歷史文物的文化價值。
源出于其中的花錢,自然大體也是如此,花錢雖然帶有錢字,大多數(shù)的形狀也與古錢接近,其材質也大多以金屬為主。自漢唐以來就有了,類似于現(xiàn)在的紀念幣,來紀念某個重大事件所鑄造的錢幣。
到了宋代之后,因為道教盛行,因此也鑄造過很多道教人物故事的花錢,同時那個時候的花錢做工精美,字文圖案千姿百態(tài),各具姿容,銅質精良程度達到了時刻。等到了明清時期,花錢中豐富的內容,吉祥的內涵,鑄造出各代民俗民風的縮影,把代表古代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都容鑄在錢幣上邊,其內容或是祈求自己能夠升官發(fā)財、吉祥如意,或是祈求自己能夠健康等,類似于紀念章,紀念幣,使花錢的鑄造和流傳到了鼎盛時期,花錢的種類也涉及到了生活中大大小小各個方面。
花錢大多數(shù)不作為流通貨幣使用,花錢也可以說是現(xiàn)代紀念幣的起源,漢朝初年鑄有宜官半兩、宜子半兩、太常半兩、金貝半兩等花錢,用途可能用來陪葬、也可能用來佩戴使用,此花錢有爭議,部分學者認為屬于流通貨幣,在漢代五珠錢中有的錢幣兩面鑄有宜官、宜子、大吉等字樣。
另外漢代還有一種掛錢,一說為掛式,錢上有一大圓環(huán),錢下有一個小方環(huán),面文多為日入千金、長毋相忘,和除兇去央、辟兵莫當?shù)龋谏虾8H綕h墓以及內蒙古漢墓均有出土,漢代之后直到南北朝時期,花錢種類及數(shù)量都非常,南朝梁武帝簫衍太清年間著有的太清豐樂錢,曾被認為屬于吉語花錢。